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都市社會學
Urban Sociology 
開課學期
112-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系  
授課教師
陳東升 
課號
Soc2028 
課程識別碼
305 3310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2,3,4(9:10~12:10) 
上課地點
社103 
備註
本課有先修科目規定。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50人
外系人數限制:2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設計長期以來都是依據都市社會學理論發展時序為依據,這一次課程安排最大的改變,就是把都市空間的元素帶回來都市社會學,畢竟都市社會學是社會學次領域最重視空間與社會實存的關係,因此空間的理論性意義需要受到重視。考察都市社會學理論典範的形成與轉變,其實是連結著特定都市(空間)的經驗,當然並不是論證從特定都市經驗發展出來的理論,可以普遍的推論到其他的城市,而是要指出這些都市理論是發生在特定的空間和時間,有其限制性,也造成都市社會理論的更迭與創新。現代都市社會學理論是伴隨著文藝復興時期,商業與貿易城市的興起,而展現經濟(私有財產、自由交易市場)、政治(公民社會與民主參與)與社會文化(國民教育、科學理性)的現代性,發展出理解現代城市的觀點,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論點是韋伯所提出的城市分析。十九世紀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的發達,造就了混合公民革命、資本主義物品崇拜生活風格與都市規劃權力的十九世紀之都-巴黎,促成了奧思曼都市規劃控制論、班雅明的都市文化理論與資本主義都市理論的發展。相對於巴黎,在英倫海峽對岸的倫敦及其他工業城市,工業與資本主義最早發展,但卻是公民革命缺席的,其中一項關鍵因素就是城市的慈善家、宗教家與社會主義的支持者,進行社區調查,並推動社會福利與社會制度改革方案,有效地抑制來自勞工與其他從屬群體的抗爭。同時奠定都市社區調查與社區研究的基礎,並賦予都市社會學研究實踐的意義。

20世紀都市研究的發展重鎮從歐洲移轉到美國,從美國的芝加哥學派開始,但受到倫敦社區研究與社會改革的影響,芝大學者和Jane Adams提出對於都市整體發展的人文區位學和都市人生活狀況的一些理論;延續著芝加哥學派發展出來的,對於都市生活採取肯定立場的是都市次文化理論,以及都市社區研究。都市社區的研究所引導出來的議題是社區的延續、轉型或瓦解、都市社區隔離的議題,因此討論都市失序、都市貧窮與底層階級的問題。

都市社會學理論在美國不是從當時最主要的都市-紐約發軔,反而是建立在芝加哥的都市經驗,由於延續倫敦遠離內城遷往郊區的反都市主義觀點,許多芝城學者對於都市生活是採取負面的評價。而紐約的都市研究者卻是非常珍惜都市生活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因此強調由多元群體和不同生活節奏所形成的都市生活的重要性。而1980年代中產白領階級回到都市中心區的現象,最受到注目的就是在紐約的格林威治村、哈林區等地,進一步發展出建立在紐約經驗的都市縉紳化理論、以及都市文化與權力支配理論。同時,紐約是世界都市體系居於領導地位的全球城市,以全世界空間尺度發展出來的全球城市理論,主要也是以紐約為主體。在美國都市發展經驗無論是從空間型態或是社會文化內涵,最特立獨行的就是洛杉磯,因此多核心、破碎分裂、無政治中心、異質文化的混種,正是建立後福特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都市理論最好的據點。

從20世紀中期到21世紀,都市研究理論的空間範圍逐漸走出歐美,而注意到拉丁美洲、亞洲與非洲的情況。這些區域都市發展的速度、歷程都是壓縮的,很短時間內創造出超過數百萬人的都市,而且還持續擴大。一方面,這些都市的發展都有受到帝國主義的干預和殖民統治的影響,其中東京代表最早期被殖民與殖民他者的都市發展型態,最後在20世紀後期充分融入全球資本主義體系成為亮眼的全球城市,以另外一種細膩的方式管理控制亞洲及其城市。另一方面,快速都市發展所造成的社會不平等成為這些拉美、亞、非超級城市的重要議題,空間上是遍佈貧民窟,而生活上則是無法維持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這樣的處境,樂觀的都市研究者提出弱勢群體具有主體性的被支配者都市主義,強調都市貧困聚落是具有豐富社會網絡、平等互惠的社群價值、分享共榮的社區生活,因此有可能由下而上解決這些都市的社會問題。
 

課程目標
本課程的目的是提供修課的同學對於都市社會學研究成果與理論發展有一個通盤性的瞭解,上課的討論案例以都市研究發展的立基城市為主,每一週指定閱讀教材包括中英文,這些教材已彙集成讀本,修課同學可以自行前往影印店購買。另外我們選用《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這本書,是前面十週主要的閱讀材料。課程的學習包括教師講授與課堂討論、實地考察與記錄、短文與心得寫作、同儕評閱等四個部份。 
課程要求
老師提供講義的整理,並在課堂上說明主要的都市研究概念,必須要搭配同學主動閱讀指定教材,才會得到更好的學習成效。因此,本學期會有兩次有關讀本與上課講授內容的隨堂抽考,如果兩次都沒有參與考試者必須停修。

除了上課的討論外,我也希望同學能夠透過實際觀察或資料蒐集,去瞭解都市經驗的不同面向,因此設計兩個作業。第一個作業是修課的同學(自行組成三一組)選擇由本課程所提供的由老師邀請研究者寫成的臺北都會區特定地點田野考察手冊(共有九個不同地點的資料由助教抽籤決定各組地點),根據這份資料的指引同學要去進行實地田野考察,並記錄心得。根據考察之後的成果,再去蒐集資料寫成這個地點的新一版本、且具有社會學意義的田野考察手冊。第二個作業是由每個人單獨撰寫,選擇兩個課程介紹過的城市,設定一個議題(都市政治、文化、貧窮、族群隔離或是性別等)蒐集文獻資料,進行比較分析。詳細作業的要求、主題和架構,在每一次發放作業時,老師會有完整的說明。作業必須準時繳交,逾時則全部不計分。這兩個作業是由老師和助教評定成績。

學期成績:兩項作業每項20分,共40分;課堂參與情況15分,期末考試45分,考試範圍包括所有上課內容,考試可以參考任何的書面資料。考試內容有英文閱讀教材的翻譯,和以理解課程論點,進行比較,並提出個人觀點為主的申論題。課堂參與討論的表現也將列入評分範圍共10分,但整個學期無故三次缺席(遲到一節以上視同缺席)則不予評分,並要求退選本課程。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二 16:00~17:00 備註: 請先約定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參與 
15% 
 
2. 
期末考試 
45% 
 
3. 
作業一 
20% 
 
4. 
作業二 
20% 
 
5. 
其他 
0% 
課堂參與討論的表現也將列入評分範圍共10分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九月八日  導論與課程介紹
(都市社會理論典範的轉變:
台灣、歐洲與美國社會的比較) 
第2週
九月十五日   都市歷史分析 (佛羅倫斯、威尼斯) 
第3週
九月二十二日  大稻埕實地考察 
第4週
九月二十九日  中秋節 
第5週
十月六日  都市社會理論的先驅者(德法學派、巴黎) 
第6週
十月十三日  革命與現代性的起源 
第7週
十月二十日  都市貧窮與社會改革
(倫敦,沒有革命的城市)
 
第8週
十月二十七日  芝加哥學派
(人文區位學、都市次文化理論)
(陌生人、移民、社區研究)
[第一次作業繳交期限]
 
第9週
十一月三日  *都市政治經濟學
(成長機器與肉桶政治的芝加哥)
 
第10週
十一月十日  郊區化與都市政治經濟學
(資本積累與空間)
發放第二次作業
 
第11週
十一月十七日  縉紳化與都市文化研究 (紐約) 
第12週
十一月二十四日  資本積累的城市與全球城市 (紐約) 
第13週
十二月一日  後現代主義城市(洛杉磯)
(都市鏡像、都市空間隔離與監控)
 
第14週
十二月八日  都市的公共空間、隔離與監控: 洛杉磯
[第二次作業繳交期限]
 
第15週
十二月月十五日  後殖民與混合殖民都市主義
東方城市 (東京與上海)
 
第16週
十二月二十二日  期末考試